2016年,马云在云栖大会上表示:纯电商时代很快就会结束,未来几十年,新零售将取代电子商务。
只有将线上、线下和物流系统结合在一起,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。
随后几年,苏宁电器开启O2O模式(线下选品,线上下单配送),京东疯狂开设京东直营店铺,宜家等更具有年轻化特点的商超充分结合线上线下,打造商业闭环。
和老对手京东疯狂铺设店面不同,淘系使用“钞能力”,先后入股苏宁和高鑫(大润发),还收购了银泰。
事实上,从2017年开始,互联网巨头的“线下战场”就以野蛮生长的势头遍地开花,迅速占领消费份额。
在这种情况下,本就面临疫情和竞争双重夹击的小门店,该如何“逃出生天”?
分析优劣,扬长避短,这是必须要做的。
一、成本控制
我们小门店和互联网巨头无法比拟的,是店铺面积、装修,也许还有店面设计等,但最关键的,是背后庞大的供应链和整合管理系统。
但换个角度一想,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去的。除非有大品牌的加持和完善的售后保障,消费者又有什么理由频繁地、长期地为此而买单?
于是这些巨头的实体门店往往开设在热闹的、繁华的商业地段,比如淘宝就在杭州星光大道开过品牌服饰集合店,也在嘉里中心开潮牌集合店。
因为这些地段人流量大,消费体量大,方便获取更多的客源。
相应地,各项成本也会提高——是大多数小门店无法承担的金额。
无法依靠优越的地段获取客流,那我们就在门店营销上做文章——用最少的钱,引最多的流,留最多的客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控制成本,就是将利润做大。
二、机动灵活的选品策略
我们的门店,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,因此在产品上下功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。用户进店购买的首要需求就是产品本身,一切营销活动和服务,都应该为产品而生。
作为门店老板,认真了解并熟悉自家产品是最基本的业务要求,在这个基础上,还要对产品的应用场景和人群了如指掌。
一款好的引流品可以直接扩大门店的触达人群,只卖尖货好物、复购率高的产品、有品牌影响力或高口碑产品,不仅带动了品类的动销率,还能更好地占领消费者心智。
对于小门店来说,最大的优势就是经营上的灵活性。及时地收到顾客反馈,快速进行调整和优化,甚至可以为顾客定制个性化的服务。
三、服务至上
没有一家店不重视服务,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。
但对于系统化管理的门店来说,拥有一套由总部控制的财务分析系统,是很难看出门店服务的差异化的。
因为不同的门店,地理位置不同,人群基数不同,用户的风格喜好也大不相同。而单店内部都是以单纯的服务为主,很少去做决策层面的事情;店内的服务员也是普遍的底薪+提成的方式,以成交为目的大于以服务为目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,往往在这些店铺里,客诉案件频发的其中一个原因。
员工的服务终止于成交那一刻,因为他们拿的就是销售的提成,而非复购利润。所以销售能力强的业务员,会通过极力推销以提高收入,从而忽略用户感受。
社区门店(苍蝇店),经营的是熟客,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,因此对“服务”二字贯彻得更加彻底。老板、员工和顾客之间,少了些商业利益,多了些“邻里乡亲”的烟火气。如果老板再进行一些私域社群的互动,对于增加营收,自是手到擒来。
生活态度,是守护生活底线。
看起来没有更高追求,但就是这种朴素的热爱,稳定了客情,稳定了基础收益。
四、用户自裂变
我们一般是消费,比如看电影,觉得精彩,推荐给好朋友,不会有任何收益,这样的推荐就很随性。
但如果门店老板和忠实用户之间通过超级爆品达成KOC分利体系,以利益捆绑的形式成为共同体,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用户自裂变。
要知道,卖家说一万遍,不如买家说一遍。
以爱用者的角度去进行分享,其说服力和可信度都更容易被新用户所接受,也更容易成交。
同时,用这样的形式,也在拉近门店和KOC(超级顾客)之间的感情链接关系,联系更紧密,信任更坚固。
2022年的商业市场,依然严峻而内卷。时刻处于风口浪尖的实体门店,每一个决策都需小心翼翼,步步为营。
打破僵局,逃出生天——实体门店的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