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,还是员工吗?

发布日期 : 2022-08



“不花一分钱做广告费,第一年卖100万部手机。”这是赫赫有名的——来自小米的成功案例。


“5年时间将白酒行业重新做一遍,实现了企业营收的百倍增长。”这是酣客公社的战绩。


凯文·凯利在《失控》中提出“1000铁杆粉丝”理论:一个创作者,例如作家、设计师、音乐家,只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,就可以借此谋生了。


这些案例都在指向同一件事情——社群化就是未来

PART.01

群体

关于“群体”这个概念,一百多年前,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就在《乌合之众》中指出,“群体”并不是单纯以地域或物理距离划分,而是以心理层面划分。


换句话说,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人不叫“群体”,只能叫同事;但一同坐在股票交易所里的股民叫做“群体”,一起追星,一起排队看某场电影的人叫做“群体”。


因为“群体”是一群在心理层面,有共同的目标或理想,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价值观的人。


放在现代商业环境内,我们叫它“社群”。那么,社群是如何演变的呢?


《社群化》一书里指出:社群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初始形态最终形态


人类从原始社会便开始群居,群居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合作。他们一起狩猎、获得食物,他们一起击退野兽的袭击,提高群族的生存质量和数量。


合作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。到如今的社会分工,有医生、律师、教师、环卫工作者等等,本质上就是在社会层面的相互合作。


通过合作,形成了一个个有共同价值观、共同目标、共同利益的社群,降低了人们的生存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。


原始社会的社群是无形组织,只有相互协作,没有明确的分工,也没有领导统一管理。这时,为了便于社群更有效地生产与创造,人们开始推举某个人来做酋长,即领导者。


公司就是这样成立的。


在公司注册之前,一切的合作归结于相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目标,但尚未组织化的松散形态不利于分工和分利。于是,规范化的组织标准开始建立:注册公司,按岗分配,明确职权。社群,从无形组织转变为有型组织。


在明朝,一个最富有的家族中,所有家丁仆人加起来不会超过1000人,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大家族里,所有佣人加起来也不会超过2000人。因为那是当时人类管理的极限。


而在今天,华为可以管理19万员工,是因为公司让人类有了大规模的协作,而大规模的协作反过来也创造了更多超大型公司。

PART.02

新型社群形态




在与【她经济研习社】合作的各个实体门店,都是以公司形态出现的组织形态。在门店里,有老板、店长和员工(导购、技师)等等……


随着社会发展,思想进步,人们的追求在发生不断地变化。公司这种组织形态的底层基础开始发生质变,机制逐渐走向尽头。领导者们发现,员工不愿意再被约束,渴望更多的自由。


例如:


  • 以前我们总说“不要做可以被替代的员工”,现如今发现,对于员工来说,公司也是可以“被替代的”。尤其是对于实体门店,如果没有深层次的链接,员工去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;


  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互联网赋能所有人。以前卖衣服,卖化妆品,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,都需要来到公司进行,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门店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连接程度。而现在,只要有一部手机,服务型品类以外的业务,尤其是销售型业务,完全可以不通过见面达成;


  • 来到公司上班的另一个隐藏意义,在于接受老板的激励。但如今的Z世代年轻群体,更多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,专注于自身,老板的激励对TA们的意义大不如前;


  • 如今各个自动化工具的普及,让以前需要几个人协作完成的工作,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服务完成,甚至进行单独的外包,不同专业之间的员工协作程度大大降低。


换句话说,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也许能用仅存的经济利益留住人,但留不住人心。


这个时候,新型的组织形态就产生了。


因为社群很明确,就是以大家的共同利益、共同思想、共同行为为目标,所以在共同利益面前,人们遵守纪律不是在捍卫企业的利益,而是在捍卫自己的利益。


在传统实体门店中,如果要聘请10个员工,需要多少成本?而且如上所述,这些员工和门店仅仅是每个月发工资的经济关系。


但在【她经济研习社】中,一个门店拥有10个KOC,或者把现有的员工加入内部市场化分利,会是如何?


  • 提升员工收入:【她经济研习社】的内部市场化模型,是给出一套让门店员工“上班待客、下班带货”的方案;


  • 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:以共同利益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,让她们明确“为自己做”,而不是“为门店做”,同时也提升了归属感和成就感。


  • 降低用人成本:从有偿用工到无偿用工的转变,增加了员工与门店的连接程度的同时,并没有增加用人资金,从而降低平均用人成本。


  • KOC分利体系:在门店顾客中寻找KOC,就是在完成一种无偿用工。通过分利体系进行利益捆绑,不需要支付聘请员工的费用,即可完成顾客裂变的动作。


今天,【她经济研习社】鼓励更多的门店,采用“社群”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,用“社群化”看待未来的商业格局,聚集一群拥有共同目标、共同理想的人,组建能够代表未来的“新型社群形态。”



PREV:上一页
NEXT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