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门口有个肯德基,左边是库迪,右边是瑞幸。
按门面来说,库迪和瑞幸两家加在一起都没有一个肯德基大,可耐不住咖啡即拿即走,每天的人流量是肯德基的好几倍。
毕竟肯德基只有饭点人多,咖啡是全天需求。
尤其是库迪加入咖啡战场以后,这个赛道越来越卷。本来咱们中国人是喝茶的,崇尚的也是“茶文化”,一个星巴克让更多人认识并尝试咖啡,但星巴克的自营模式毕竟扩张速度慢,管理太过标准化和统一化,定价也不低,无法真正做到让中国人“人手一杯”。
可瑞幸就不一样了。
2018年2月,瑞幸咖啡宣布5月底门店数量要开到500间。当时有媒体借着专家之口嘲讽“底气何在”,还结合人力、选址等因素,表示“基本没有可行性”。
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,2018年,瑞幸开出了2064家新店。
钱治亚等人一举成名,继神州租车后再创咖啡奇迹。
这几年,瑞幸在经过财务造假等风波后重整河山,加盟商总算松了口气,可好景不长,刚缓过来的门店又遇上了库迪的重拳出击。
然而说起库迪,说到底还是瑞幸的老朋友。钱治亚经过财务造假事件后被踢出瑞幸,在经历过众多其他项目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咖啡赛道,重新创立了库迪。
有了瑞幸的成功经验,库迪几乎是一夜之间席卷全国,光凭“钱治亚”三个字,加盟商就纷纷买单。
从首单0元,到1元麦咖啡,再到8.8元畅饮,面对库迪的招招紧逼,瑞幸只能死守9.9的价格底线,贴地飞行。
所有人都知道,这场价格战打不久,因为总有人先撑不下去。
做生意,一定会遇到的就是竞争。无论是瑞幸还是库迪,讲咖啡故事吸引投资人的钱,可以大肆补贴抢占用户,可以疯狂内卷企图“耗死”对手。
可加盟商呢?
这年头大家挣钱都不容易,加盟商花几十万开个小小的门店,不是为了陪品牌打仗的,是来实实在在赚钱的。
这边两大品牌打得火热,其他个体咖啡店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了。喝咖啡本来是件有格调的事儿,磨咖啡豆、煮咖啡、拉花,在午后阳光下伴着几块小蛋糕,悠闲地享受美好时光。
整个行业受到了颠覆,从价格、生产过程到消费者认知。这个时候,咖啡赛道的各位老板们,何去何从?
品质
如果非要留在咖啡赛道,当然要做不同于瑞幸库迪的品质。严格来说,瑞幸库迪之类的咖啡其实不叫咖啡,是咖啡饮品,属于奶茶饮料类,而消费者对它们的认知也更类似于奶茶。
别人不知道,反正我一喝瑞幸就拉肚子。好的咖啡豆,对生产地、储藏条件、运输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。咖啡机的种类繁多,制作不同的品类也有着不同的方法。光是拉花的艺术,没有练过上百上千次的人练不出那么稳的手。
对于任何行业来说,品质一直是最先于所有的硬实力。消费者也许会被价格打动一次,但体验产品的真实感受才会留下最深刻的记忆。纵观中外,没有哪家企业是抛弃品质,光靠打价格战就能做长久的。
差异化
如果我问你瑞幸和库迪有什么区别?你可能说不出来。要说最大的区别,目前就是9.9和8.8的价格差。流水线操作、统一配置的机器、就连放几克科技与狠活都是规定得死死的,何来差异化?
如果哪天马云一拍脑门,大手一挥创立“马氏咖啡”,有足够的资金去补贴,瑞幸和库迪可以变换模式去盈利,这些小加盟商又该如何应对?
没有差异化,就没有竞争力。在重资金面前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
圈子
中国的咖啡爱好者不在少数,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喜爱的事物也愿意付出时间、金钱和精力。
羊奶粉都能靠私域做业绩,咖啡这样带有社交属性和空间场景感的产品,能创造出更多玩法。
圈子,能将人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,情感维护,紧密链接,通过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产生共鸣,并具有感染力。先融入别人的圈子,打造个人影响力,再吸引同频共振的知己,形成自己的圈子。
商业之大,行业之多,凡是做生意,难免遇到竞争者。内卷无处不在的今天,我们看过太多营销炫技和行业竞争,跟风“背靠大树”早已不是追求稳定、减少风险最有效的手段。每个老板,都需要在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。品质、差异、私域,是实体店、品牌方深度竞技的开始。风刚起,在宠幸顾客与培养习惯、立规矩之间,谁率先把经验变成方法,谁就把竞争从红海变成了蓝海。
商业世界,我们怕的不是赢不过别人,而是看不清自己该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