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种种原因,我的ChatGPT账号暂时不能用了,于是我转战newbing(必应)。
据说newbing的接口是更高级的GPT-4,而且有“创作、泛搜索和精准搜索”三种模式。
我尝试了一下,newbing的使用体验不如之前的ChatGPT,主要还是一个以全网搜索再创作为主的互联网引擎工具。但让它写个简单的文案或者代码,还是OK的。
如图所示,当我抛出一个问题,它会去各种互联网的数据库平台上搜索整合,然后给出相应的答案。
当然,它不只是一款单纯的搜索引擎,否则和百度、知乎又有何区别?它好就好在,对话模式更具人性化。
像不像你那个听不懂人话的对象?而且,还比你对象态度好,知道认错改正。
ChatGPT的一大优势,就是它给出的答案可以进行人为调整和引导。比如在上述案例中,如果对它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有疑问,还可以继续向它提问,寻求更详细的解答。
有报道表示,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云飞,在去年底接触到ChatGPT后,一周内深度使用了200多个基于ChatGPT的衍生产品,慢慢摸索出了驾驭ChatGPT之道。
他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在某书等社交平台上营销“带货”,团队规模在15人左右——当云飞试着把公司的文案模板输入给ChatGPT后,他发现后者给出的文案十分接近,甚至在有些时候超过了员工写的文案。纠结数周后,他裁掉了文案团队的全部7名员工。
甚至“裁员”这一决定,都是ChatGPT帮他做的。
不光文字输出,云飞表示,在他身边一家使用基于ChatGPT研发客服系统的公司,裁掉了整个客服团队的25名员工。
有IT行业的同学表示,自从ChatGPT走红以来,他们成了所有人当中加班最频繁的。特别是openAI将部分代码开源以后,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儿研究它的底层逻辑,试图开发出属于自己的AI。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,这些背靠头部企业的产品率先打出国内科技战的第一枪,而GPT4+Midjourney v5的黄金组合,甚至可以根据文字描述,输出人物图片。
某大V就用文字描述,让AI将《三体》中罗辑的形象绘画出来。产出的图片不仅逼真有纹理,还提供多种选择,以满足用户需求。
AI是把刀,我们面临的选择,是做被刀“砍掉”的人,还是做“拿刀”的人?
拥有“拿刀”的能力,才能做AI的主人。不被技术绑架,做技术的主人。
情绪。
以前流行一句话:“人工智能时代,唯有内容不可替代。”如今,“内容创作”好像也可以被替代一部分了。人和AI最大的不同,是情绪。
ChatGPT的对话模式看似有人一般的情绪,但毕竟只是浅尝即止。而且关于情绪,文字的魅力始终不及声音和面对面的传递效率。
人的情绪有一种很直观的代入感。当我们与用户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,直面情绪的过程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需求,以及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,从而更好地进行维养情绪,牵动人心,是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情感表达。有时候,它甚至比标准答案更有用。
服务。
服务是永远的蓝海。AI所能提供的服务,是经过认为驯化后的“被动式”服务。而人有感知,有情绪,有需求,能够在与人的交往中,“主动”搜集有效信息,分析对方的潜在需求,提供也许对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服务。
关心和关爱,是从心出发的真情实感。这是程序化的AI所不能代替的,它也许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数据和信息上的服务,但也永远隔着屏幕。而真正好的服务,一定是从“心”出发,能感知到温度的行为,能带给人真正受益的行为。
创新。
AI的数据源来自于现有世界。虽然ChatGPT号称拥有强大的创作能力,但这些内容也是源自于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合成,属于一种“伪创作”,远远到达不了“创新”的范畴。
任何发明,源自于“创新”。人类之所以伟大,可以创造出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,也是因为拥有“创新”的能力。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,不断突破和探索新内容,才能产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而“人”的创新是如何得来的呢?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所得,是我们经历了社会得出的经验。我们的所有认知,是围绕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中,慢慢习得的,是适应当下的,拿来可用的。
而AI的内容创作,是基于全球数据库的内容整合,根据需求所得出的一个范本。它也许是最专业的,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当下的。
回归商业,商业的本质是“人”。在与人打交道的事业中,情绪、服务和创新,是围绕“人”的行为,以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力量去经营,去维护,去产出,方能让事业走得更久。
【她经济研习社】,一直以来坚持长期主义。将智能化、数据化、人工智能和第三方平台作为工具,以人为本,通过建立超级网体的模式,和各方企业进行渠道的共建共用,助力终端销售的主营业务发展。
我们在做的,正是AI力所不能及的事。我们已经做到了,并且在将来,会继续扩大优势,稳步前行,助力她经济研习社的伙伴们,开创新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