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心+方法=奇迹

发布日期 : 2022-11

一直十分关注刘润的公众号,最近他讲的一个案例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


尽管地产行业和实体零售门店有诸多不同,但从大环境的影响和商业的底层逻辑来看,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,值得参考。


文章讲述的是义乌的一家地产销售公司,在面临行业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,进行“自救”的一系列措施。


这几年地产行业大不如前已是不争的事实,但房子总归是人们生活的刚需,所谓的“缩水”从历史长河上来看,只不过是让“房子”回归“房子”本身的价值。


话题有点扯远了,我想说的重点是,当行业下滑、七八月40+℃的高温天,以及义乌突发的疫情集中在一起时,对企业的冲击力,足以考验决策层的智慧。


决策层发现问题,是从销售数据统计中直观得知:在最近两周的销售报表中,业绩出现“断崖式”下滑,甚至只有原来的10%-20%


高温天加上疫情,根本没人看房,怎么会有成交?


决策层立即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,当资金链一旦断裂,就如同山洪的缺口,会将公司推向一望无尽的深渊。


他们做出了一系列举措:


首先,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现金流。


没有人?那就去找人。


发动一切可链接的渠道,搞活动,做优惠,想尽一切办法拉人,促成交。


作为每天泡在第一线的员工,他们的意见是最具价值的。公司组织动员开会,各抒己见,并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建议。


众人拾柴火焰高,当所有人拧成一股绳,铆足了劲儿一起努力,终于在业绩上看到了效果。


成交,现金流,有钱流进来,公司仿佛恢复了生机。


活下去,本身就能给人强大的信心。


第二,有了危机意识,拓展业务覆盖面。


解决危机只是第一步,关键是,公司是否从此次危机中学到什么?是否有备选方案?如果主营业务受到了冲击,还有别的盈利点吗?


用行话说,叫“保持业务的弹性”,我更想把它称之为“拥有更多的可能性”


这里不是让大家是搞副业,做别的项目,而是在原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,增添一些“加分项”。


比如案例中的地产公司,在经历过危机之后,立即拓展业务,参与更早的环节。


地产销售公司,一直在地产行业的一线,最了解客户需求。他们从客户的痛点出发,很快挖掘出了“大平层”这个在义乌还属于洼地的业务。


第三,让员工得到应有的价值感。


在这个案例中,尽管公司遇到了危机,但鲜少有人离职。


一般情况下,公司的危机直接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,而这种情绪又是极容易传播的。


很多公司在遇到危机,尤其是现金流危机时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减员工,节省开支。殊不知公司要自救、要涅槃,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员工。


案例中的公司,从危机开始,就没想过要裁减员工。相反,他们把所有员工聚集到一起开大会,将公司的现状坦诚以待,并让员工各抒起见,尊重他们每个人的意见。


让员工获得价值感,激发他们的责任感,觉得是在为自己做事,而不是单纯的打工人。


当然,在很多时候,“价值感”是和分利挂钩的。当公司的危机过去,或项目获得了重大突破,实质性的奖励是稳定军心最好的良药。


当然,对于小门店来说,在日常经营中就加入合理的分利体系,能够很好地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,增加员工归属感与责任意识,达成从“有偿用工”到“无偿用工”的转变。


经济学家称,未来十年乃至更久,商业格局会越来越动荡,行业的更新迭代也会越来越快。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中,机会与风险并存,谁拥有更多抗风险能力,谁能够做出更快、更对的反应,谁就能够更好地握住财富。


PREV:上一页
NEXT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