硕士送外卖?我们在“追求稳定”的路上越走越偏

发布日期 : 2022-10

最近,某招聘软件推送了一篇社科院硕士何成的求学与工作经历:求学8年,毕业3年,只工作了16个月。


何成最初高考失利,复读也没有大的成效。于是前往北京念大专,随后考取了专升本,最后成为社科院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生。


尽管何成表示“送外卖不丢人,觉得送外卖丢人才丢人。”但摆在他面前的真正难题,并不是别人的目光或偏见,而是实实在在的收入。


目前,他在重庆靠送外卖谋生,月入3000元。




而在他家庭中,学历最低的的母亲反而挣钱是最多的。硕士毕业的他和大学毕业的弟弟,都不如母亲在上海做护工的收入高。

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也是芸芸众生中并不罕见的故事。除了何成以外,浙江大学博士孟伟在上半年就曾因为送外卖成为热点,并在近期出来道歉: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丢人了。


这样的新闻之所以会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热议,其主要原因就是——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。


我们总是认为,读书到高学历,就会有高收入;进一个好公司,就能拥有稳定的生活。


但事实呢?


谁也没想到的一场疫情,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。几十年前人们努力从“体制内”跳脱出来,纷纷下海创业;几十年后的今天,“考公”成了时下年轻人最向往的生活。


而那些呐喊着“挑战自我、挑战高薪”的公司,大多不是在竞争中淘汰,就在内卷中消亡。


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没有绝对的稳定。


无论作为求职者,还是创业者。


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,是摆在当下的问题。


什么是确定性的机会


一、能连接到“人”的。


商业的本质,就是与“人”发生关系,任何行业都不能免俗。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实体门店和销售终端来说,最直接的收益和反馈就是来自用户。


互联网行业喜欢将“人”比作“流量”,在数字化的场景下,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偏好被记录成一行行代码,再经由程序进行跟踪分析,筛选分类。


在“大数据”的监视下,每个人都无所遁形。而对于商家来说,只要善于利用平台智能化的分析,就能更准确地触达目标客户群体。


但这里有一个问题——人口红利和流量见顶


当没有新的流量进入,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内卷就显得尤为激烈。头部企业还可以用各种补贴福利占领市场份额,没有那么雄厚资金的中小门店,该如何破局?


这就需要结合其他的必备要素。


二、优质的引流品。


要想有“人”,得先有“好货”。门店与门店之间的核心竞争力,很大一部分来自于“我有你没有”。包括产品、产品组合、优惠力度及更专业的服务。


当顾客第一次来到门店,信任关系还未完全建立。此时,拥有独特魅力、复购率高、足够差异化、可演示的高品质刚需产品,是打开顾客心门的第一把钥匙。


因为我们要的不只是“流量”,而是“留量”。和顾客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,从打造老板选品好眼光的“好人设”开始。


三、建立私域、维养顾客。


所有的实体门店,不会只想做“一次性生意”。要和顾客长久地发生关系,就一定要时常联系,“找存在感”。


从产品入手找话题,从兴趣入手找需求点,从日常互动入手找切入点。而引流品的“复购率高”这一点也在环节之初就埋下伏笔,给了对方再次到店的理由。


当拥有了自己的私域顾客群体,就能通过不断地情感维系,提升信任,让顾客更愿意靠近门店,也更容易尝试门店的其他产品,再次加深链接。而在复购顾客中寻找到的超级顾客(KOC),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利体系,达成超级裂变,合作共赢。


门店的私域,还是抵抗风险最重要的一道屏障。这几年的疫情肆虐,让众多实体门店有口难言。在大家“非必要不出门”的那些日子里,谁拥有更稳定的私域流量池,谁就拥有更稳定的客单来源。


回到我们当初的问题: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。


风险很大,但与机会并存。正所谓“乱世出英雄,盛世产庸吏”,越是市场动荡的危急时刻,越是我们站稳脚跟,超越前行的机会。


PREV:上一页
NEXT:下一页